黄蓓(1984-),湖北随州人,博士,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,学术兴趣为认知语法及主观性,以及对认知语言学的反思性思考。现就职于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,主讲英语语法、综合英语课程(本科生);语言认知与翻译、句法学课程(硕士生)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,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,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1项,市厅级课题1项,在一级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,译著1部(两卷本),在《现代外语》、《语言教学与研究》、《语言科学》、《汉语学习》、《外语研究》、《外语学刊》、《外国语文》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。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,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,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,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,浙江省哲社课题(含重大项目)2项。目前担任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学术期刊审稿人。
2016.4—至今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专业教师;
2014.9—2015.7 比利时(荷语)鲁汶大学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(导师:Dirk Geeraerts教授);
2012.9—2016.3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(导师:张建理教授);
2009.7—2012.6 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师;
2006.9—2009.6 西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(导师:文旭教授)
专著:
《狭义语言主观性理论探索》. 上海: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, 2019. (1/1)
译著:
《认知语法导论》(上下卷)(R. Langacker 著)(商务馆 “国外语言学译丛˖经典教材系列”). 北京: 商务印书馆, 2016.
论文:
论主观性标记的语义不自足特征.《宁波大学学报》(人文科学版), 2020 (1). (1/2)(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)
主观性-客观性作为语义分化的理据——兼谈其对语言教学的启示.《汉语学习》, 2019(5). (1/1). CSSCI
Nuyts 的(交互)主观性理论评述.《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》, 2019(2). (1/1).
互动中的心智——走向广义认知观.《外国语文》, 2017(5). (1/1).
Traugott 的主观性概念解析.《宁波大学学报》(人文科学版), 2017 (1). (1/1)
作为主观性标记的“给”——兼论句法标记说的不足.《语言科学》, 2016(4). (1/1) CSSCI(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)
认知理据再思考. 载陈新仁主编《外国语文研究》, 2016年第1辑. 南京: 译林出版社. (1/1)
Langacker主观性理论的贡献与不足.《现代外语》, 2016(2). (1/1) CSSCI
论主观性的语境使成条件及集群效应.《语言教学与研究》, 2015(3). (1/2) CSSCI
类指句的入场问题.《当代外语研究》, 2015(8). (1/1)
指称的认知观. 载陈新仁主编《外国语文研究》, 2014年第1辑. 南京: 译林出版社. (1/1)
对(交互)主观化单向性假说的质疑. 《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》, 2014(4). (1/1)
重释主观性——语言主观性泛化的出路. 《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》, 2013(3). (1/1)
对 Talmy 运动事件类型学的纠偏. 《重庆理工大学学报》(人文社科版), 2013(8) (1/1)
极性强化词的语义走向. 《长春大学学报》, 2013(6). (1/1)
意义的心智之维——作为表征主观性的意义.《外语学刊》, 2012(2). (1/2) CSSCI
认知语言学中的虚拟性反思.《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》, 2012(1). (1/1)
《复活节翅膀》中的行为链分析——一种认知文体分析模式.《乐山师范学院学报》, 2012(1). (1/1)
前置形容词主观性的认知语法分析. 《哈尔滨学院学报》, 2012(5). (1/1)
强化之路: 主观化抑或去主观化?《乐山师范学院学报》, 2012(7). (1/1)
意义研究的当代走向——语境化与主观化.《扬州大学学报》(人社版), 2011(2). (1/1) CSSCI
认知音位学: 原则与方法.《乐山师范学院学报》, 2011(2). (1/1)
主观性研究的两种取向——共性·差异·互补性.《四川教育学院学报》, 2011(2). (1/1)
顺序扫描与总体扫描——虚设的二元对立.《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》, 2010(5). (1/1)
因果连词的识解及言语场景的介入.《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》, 2009(3). (1/1)
极性程度副词“极”的主观性与主观化.《外语研究》, 2008(5). (2/2) CSSCI
原型释义与经典释义的互补性.《中国辞书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》. 重庆: 西南大学, 2007.11. (1/1)
主持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“英汉语主观性特征对比研究”(编号:19CYY024),在研。
主持2019年度宁波市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“狭义语言主观性理论探索”(编号:19CB-B03),结题。
主持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“基于语料库的汉语主观性成分互动模式”(编号:18YJC740026),在研。
主持2018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“主观性成分的互动模式研究”(编号:18NDJC093YB),在研。
主持2018年度宁波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“认知语法视角下的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模式探究”,结题。
主持2017年度宁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培育项目“狭义主观性理论探索”( 编号:XPYB17005),在研。
主持2017年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“认知语法视角下的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模式探索——以宁波某高校英语专业为例”(编号:2017YGH002),结题。
主持2016年宁波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“语言主观性的结构与分布”(编号:006-421603290),在研。
主持2015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项目“语言主观性的结构与分布:基于狭义主观性思想”,结题。
主持2010年乐山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课题“运动动词的主观性类型学研究”(编号:2010S1008),结题。
专著《狭义语言主观性探索》获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。
获第十届全国口译大赛(英语)浙江复赛三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。